二维码
华农网

扫一扫关注
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农业资讯 » 国内动态 » 正文

浙江:蜂业将加快推进“机器换人”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6-10-27    资讯整理:华农网        
导读

编者按我国是养蜂大国,尽管蜂群总量位居世界之首,但由于单体养蜂规模小,养蜂人基本仍是靠天吃饭,且收入微薄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蜂业这个甜蜜产业,开始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......

   编者按我国是养蜂大国,尽管蜂群总量位居世界之首,但由于单体养蜂规模小,养蜂人基本仍是靠天吃饭,且收入微薄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蜂业这个甜蜜产业,开始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,而其中原因,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养蜂机械化程度过低。作为全国最重要的蜂业主产区,浙江蜂业近年来发展也一度趋缓。为破解诸多瓶颈制约,2015年,该省启动了蜜蜂产业振兴计划,提出加快“机器换人”,计划到“十三五”末,全省蜜蜂饲养机械设施化占比提高至40%以上。
 
  1
 
  “追花夺蜜”路艰辛蜂农纷纷转行
 
  每年开春不久,便是蜂农老王告别老家的日子,他与妻子踏上“追花夺蜜”的路途。转地养蜂很辛苦,风餐露宿不说,装卸蜂箱、割蜜摇蜜、搭建帐篷……所有这些工作,都得靠自己一双手,九个多月时间里,夫妻俩一直在外“漂泊”,需转五六个场,跨越多个省区。
 
  老王的家乡,地处浙江省江山市的一处偏远山村,几乎是浙江最西南的山区。这些年,由于太过辛苦,曾经与他一道外出放蜂的村民,都开始陆续弃蜂转行。老王夫妇俩也想过放弃,只是还没决定做些啥。毕竟养蜂作为全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,两人不敢轻言转行。
 
  浙江是全国最重要的蜂业主产区,养蜂业历史十分悠久,过去,蜂蜜产量一直稳居全国首位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蜂业却很“烦恼”。像一度名列全国养蜂量最多的地方——浙江慈溪市为例,如今早已“名落孙山”。此后,浙江养蜂业的重心移至桐庐,现在又转到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兰溪与江山。
 
  “如果按照传统放蜂方式,对年轻人而言,确实难有胃口。每次培训,底下听讲的蜂农都是‘白花花’一片。长此以往,对产业发展极其不利。”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胡福良是国内养蜂学界的知名专家,对养蜂业日益严重的后继无人现状深有体会。在他看来,蜂业机械化程度低为主要原因之一。
 
  记者了解到,在20世纪之前,我国的蜂机具发展十分原始,养蜂生产主要以毁巢取蜜为主,用木器、木桶、砖砌、草编土窝等原始方式养蜂。直到西方蜜蜂和蜂机具的逐步引入,才开始了活框饲养,蜂机具的品种也随之丰富。
 
  尽管巢础的生产,已由过去的手工操作,过渡到现在的机械化、半自动化,塑料巢础也开始应用;摇蜜机的材料,则从过去的白铁皮到塑料,再到现在的不锈钢;饲喂器出现了管道化,脱粉器也往高效、无污染方向发展……但由于受养蜂规模所限,在转运、装卸、摇蜜、采浆等诸多环节,仍存在劳动强度大、效率低等问题。
 
  胡福良教授告诉记者,在美国,商业养蜂约占全部蜂群量的一半,规模化十分显著,以马里兰州为例,全州仅有6名全职蜂农,一个蜂场可养几千、上万群蜂,自备铲车、运蜂车,甚至飞机等。但在我国,一个蜂农则最多只能养几十群、一百多群蜂,差距十分明显。
 
  2
 
  养蜂机具较成熟推广应用遇难题
 
  2008年,国家组建蜂产业技术体系,着重在育种与授粉、病害防控和质量监控、饲养与机具、产品加工与产业经济等四方面,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研究。在蜂机具上,已出现了不少创新研究成果。
 
  过去放蜂人转地饲养,要装卸蜂箱、雇车搬运,因常年活动在山区,辛苦不说,还挺危险。有时,因运蜂车并非专用,一旦此前装了化学等物品,常会造成巨大损失。为了破解这一问题,养蜂专家与企业合作,经过几年努力,从几十个制作方案中,成功生产出几款令人较为满意的养蜂专用车。
 
  据了解,先期试行生产的四款车,分大、小两种,每种又分带房与不带房两个类型。像大型带房的,两侧可固定饲养80群,通道还可装卸70到80群;不带房的,两侧固定饲养112群,通道装卸100到110群;若为小型的养蜂车,固定饲养、通道装卸的群数减少近20群。
 
  别看车载小房面积不大,但内部的折叠工作台功能多多。既可用于移虫、取浆等生产,也可用于生活,还能选配电视、电扇、电脑等家电,大大改善野外生产、生活条件。在专用车上,如有需求,还能配备发电机、电冰柜等。
 
  胡福良告诉记者,采用养蜂车,不仅省工省力,还能更自主、更及时、更适情地“追花夺蜜”,每年可赶十几个,乃至二十几个场地,比雇车养蜂多赶一半的蜜粉源,蜂产品产量和收入自然也会大幅提高。但就目前而言,因养蜂车的一次性投入较大,车辆本身有一些地方需不断改进,且关于车辆管理,也尚有一些模糊地带,这些都限制了养蜂人的购买热情。
 
  另外,针对摇蜜、采浆过程,现在电动的摇蜜机和采浆机都已面世,并且有一些厂家开始生产,部分省市还将这两样蜂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,加速了其推广应用。但记者采访了解到,使用机械化后,尽管摇蜜、采浆效率大大提升,但由于绝大多数蜂农属小规模生产,产量不高,仍习惯于手工操作,缺乏升级动力。
 
  不过,在蜂王浆生产技术上,近几年的进步还是十分明显的。成立于2008年的浙江三庸蜂业科技有限公司,一直专注于蜂机具研究。公司老总王俞兴介绍说,长期以来,蜂王浆主要靠人工移虫生产,不但劳动强度大、费时费力,而且受到虫源,以及生产者视力和体力的限制。
 
  “我们研制的机具,能一次性通过移虫机,快速将组合式子脾穴内的64个幼虫,移到台基条穴孔内,大大降低蜂农的劳动强度,效率能提高一到两倍,产卵和孵化效果达九成以上。”几年中,王俞兴还研制出了钳虫机、挖浆机。像前者,能一次性钳净64个浆碗中的幼虫,且钳爪针基本不带浆,钳出幼虫完整;后者能将32个浆台一次性取净,每1小时电动取净600条。
 
  3
 
  “智慧蜂业”前景好采蜜授粉都赚钱
 
  随着物联网、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渗透,人们对“智慧农业”,越来越不感到陌生。那么,对于蜂业来说,也能否装上“智慧”的翅膀?
 
  如今,通过浙江省农科院游兆彤等专家的研究,“智慧蜂业”的平台已经面世,并开始在小范围试运行。
 
  “智慧是蜂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,可应用于蜂群养殖、蜂产品生产、蜂产品物流以及蜂业电子商务等众多领域,主要目标就是最大幅度地降低蜂业养殖劳动强度,提升蜂产品原料质量,实现蜂业整体利益平衡发展。”游兆彤说。
 
  记者看到,只要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上一款名为“蜜蜂E路通”的软件,运用传感器与互联网技术,便可实时收集蜂蜜的海量养殖数据,实现蜂产品点对点双向精确可追溯。而对蜂产品加工企业而言,则保障了源头质量安全。同时,在这款软件中,蜂病防治、蜂产品生产、蜂器具消毒灯信息也一目了然,蜂农间还能分享养殖经验。
 
  记者看到,在生产监管上,对储藏室、解冻室、鲜王浆拼配、冻干粉拼配等环节,这一软件也能实时掌握,无论是前端生产,还是后端加工,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,公司就可追溯到具体的原因、责任人。而利用GPS定位系统,蜂农养蜂的迁徙路线也能实时追踪。
 
  采访中,胡福良告诉记者,未来商业化养蜂一定要重视为种植业提供授粉服务。“在美国,蜜蜂授粉的增产价值是蜂产品本身价值的一百多倍,每群授粉蜜蜂每个花期的租金最高可达150美元。而在国内,蜂农追花只是为了获取蜂产品,授粉是无偿的,也是被动的;而果农需要蜜蜂授粉,却无法及时找到蜂农。”
 
  如何对接双方各自需求,自然成了关注重点之一。对此,游兆彤团队正探索组建“蜂授果”平台,通过搭建授粉平台,可以让蜂农、果农、蔬农迅速配对。目前,这一团队里既有农业科研人员,与国内大型蜂产业企业、蜂农团队、蜂管站等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;也有通信运营商的资深研发人员,专业互补性强,研发基础扎实,未来前景十分可观。
 
  “就目前而言,蜂业的‘机器换人’仍处于探索阶段,需要科研人员、蜂机具生产企业,以及蜂农、蜂产品加工企业等从业者,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;并且,这个过程必定要伴随养蜂规模化的推进,如果仍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散乱阶段,蜂农对蜂机具的使用积极性,定将大打折扣。”胡福良说。
 
(文/华农网)
打赏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由中国华农网整理发布,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华农网-https://www.huanongwang.com/news/show-1108.html 。
• 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平台观点,信息仅供参考。
• 
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,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,邮箱:services@huanongwang.com。
0相关评论
 

华农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? 2013-2024 HuaNongWang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
本站关键词:华农网|农业资讯|农网中国|农业信息|农业行情|公益农业|农业批发|农业供求|农业门户网|中国农业网|中国华农网
声明: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。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!